医者仁心,大爱无疆。他在抚州黎川县人民医院工作近20年,在工作期间,他所创新的肾脏病治疗方法,形成自己的独门“绝技”,为患者解除痛苦,得到患者的称赞。他敢于担当,锐意进取,使得黎川县在治疗肾脏病走在全市前列。大家称他是一头为民服务的孺子牛,也是一头创新发展的拓荒牛,更是一头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在他的身上,时刻都体现着基层共产党员奋发向上,驰而不息的“三牛精神”。他就是抚州市黎川县人民医院大内科医生余小斌。
胸怀大志,勇于面对挑战
余小斌,男,出生于1979年4月10日,其父辈于1969年间从浙江省新安江水库库区移民到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龙安镇宋家村,父母均为农民,他在家中排行老幺。
他的外公是一位民间郎中,经常下乡行医,救治病人,一辈子研习中医、针灸,为穷人无偿治病,是一位仁医,深受当地村民的欢迎。他的外公平时喜欢阅读古医书,一边行医,一边潜心研究中医精髓,并有抄录的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余小斌的外公赠送给他一本手抄医书,余小斌在读书之余常常会翻看那本手抄书,从那时起,余小斌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逐渐继承祖传技术并将其升华改造,终于在医学界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1997年,余小斌通过自身努力,考上了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专业。2000年他学业有成顺利毕业,2002年他开始参加工作,就职于江西省德胜企业集团职工医院,担任临床医生。2004年他考到职业医师证后,从2006年迄今为止,在黎川县人民医院住院部担任大内科医生。
2010年8月,该院开展了肾脏透析,但当时医院在肾脏诊治方面的技术人才比较匮乏,面对透析这个新型技术学科,2011年余小斌争取到了得来自不易的进修机会,他到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肾内科进修一年后,回到黎川县人民医院后就一直在肾内科及血液透析室工作,担任肾脏病主治医师。
2011年10月,国家政策为肾脏患者提供了医疗保障基础。但在此以前很多患者诊断后没有能力承担医疗技术的费用,经常会有些患者,虽然已经进入尿毒症期,却因为担心副作用大、费用昂贵等原因而一直拖延,不愿意接受透析治疗导致丧失性命。面对以上的种种现象,余小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到好的功夫,救治这些患者。
潜心砺剑,斩除重症沉疴
余小斌介绍,尿毒症的发病原因很多,在我国最主要的是慢性肾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高血压也成为尿毒症的主要发病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疾病,黎川县人民医院在2018年期间让余小斌前往上海长征医院肾脏病研究所进修一年,进修期间,余小斌潜心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掌握了慢性肾脏病的诊治及管理,学会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及维护的治疗方法和关键技术,并将这一成果运用到医院,为许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余小斌说:“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毒症患者的‘生命线’。以前需要置入长期导管的病人隔两天就要做的'透析疗法',让尿毒症患者不得不辞去工作,他们在医院一躺就是一个上午,现在,医院的‘夜间透析’治疗法就等于晚上在医院睡了一觉,早上去爬起来直接去上班,不耽误工作。”
现如今,国家有了肾脏病医疗报销制度,该院透析患者逐步增加。由于尿毒症治疗是需要定期来做透析疗法,而余小斌通过长期与病人接触,与患者打交道,逐渐把患者当成了老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家人。
四大“绝技”,守护患者健康
2019年1月,余小斌回到黎川县人民医院开展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应用。余小斌介绍,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需要建立血管通路,内瘘修补术是内瘘用了一段时间后,因功能不良而导致血流差,不能完成血透,需要进行修补。球囊扩张术是内瘘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流不畅而无法完成血透,通过球囊扩张使狭窄或闭塞的地方血流增大。血管移植术是血透患者内瘘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较长,需移植一根来自其它地方的血管来恢复血流。动脉瘤切除及血管重建术是血透患者因血管长期穿刺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影响血流堵积,所以需要切除动脉瘤及重建血管。
余小斌的这四项大型医学技术成功救治近百例尿毒症患者,也填补了该院技术匮乏的空白。
余小斌只是万千个医务工作者中的一员,他不只为患者解除病痛,还为患者的长远幸福而考虑。一直以来,他始终发扬“三牛精神”,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一心为患者服务,展现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光辉形象。(文/图 李诗 方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