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华:文化兴村谋发展 奋发有为敢担当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编辑:黄多亮 发布: 2021-10-25 11:23
为将游国恩的思想发扬光大,游小华四处奔走。他说:“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游国恩,让广大青少年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奋发向上努力钻研学术的精神,激励青少年更好地读书,成为国之栋梁,为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

游小华1_副本

抚州市游国恩文化研究会会长 游小华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 人世间总有一些默默无闻的人,做出一件又一件不平凡的事情,凭着对游国恩文学研究的不懈追求,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抚州市游国恩文化研究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游国恩的精神发扬和传承,让家乡走一条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他执着的精神感动着身边的人,他就是抚州市游国恩文化研究会会长、曾荣获临川区十佳青年荣誉称号的游小华。

上海学徒 倍尝艰辛

游小华于1971年出生在江西抚州市临川区罗湖镇永丰村委会上游家村,兄弟姐妹4人,他排行老三。他父亲是林业工人,母亲在家里种田。那时他家里贫苦,一天只吃两顿饭,还是用白菜煮成稀饭来维持生活,游小华就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下成长的。

小时候读书,游小华成绩一般,比较调皮。1987年游小华初中毕业,为了生计,他去上海学篾匠手艺,主要是做竹椅子。

游小华清晰地记得,当年,他和几个同龄人一起,从抚州来到上海浦东金山的农村,开始了一段艰难的学艺之路。在上海期间,游小华和其他学徒的师兄弟每天要做12把椅子,做好后要挑到外面去卖掉。椅子是师傅从市场上买来新鲜毛竹做的,一把椅子有10多斤重,12把椅子加起来有100多斤,那时别说汽车,就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游小华和师兄弟们每天每人肩挑着椅子走乡串户到乡下去叫卖。平均每天走四、五十里路,要走几个乡镇才能卖掉。如果生意不好,卖不掉的椅子还要挑回来。

他们都是刚刚出校门的学生,以前都没挑过担子,时间稍久肩膀上就起血泡。第二天还要挑着椅子去外面叫卖,前一天起的血泡被压破了,汗水就浸入破皮处,钻心的疼,非常难受,衬衫就粘在破皮的伤口上,回来脱衬衫洗澡时,肩膀上的伤口就像撕了一层皮一样痛,鲜血直流。此时,小小年纪的游小华总是咬紧牙关,一声不吭,他记得父母和他说过的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于是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

刻苦努力 奋勇向前

开弓没有回头箭。出来闯世界就没有想过逃离,那个年代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再苦再累挺一挺就过去了。

游小华性格活泼,口才又好,有人缘,很讨人喜欢。因此他的椅子每天都卖得很好。其他几个师兄弟性格比较内向,经常出现白天挑出去的椅子,晚上又挑回来的情况。当时师傅有规定,上午卖了椅子,就可以从里面抽出一块钱用于吃午饭,如果没有卖掉椅子,就不能吃午饭,目的就是促使大家努力去卖椅子。游小华的情况比较好,他脑子灵活,每次都能把椅子卖掉。

在上海学徒时,房东比较喜欢游小华师兄弟,有时看到他们没吃饱,房东就送一些食物给他们吃,他们和房东关系非常好。

游小华手上有个疤,记录了房东救他于生死之间的故事。当时上海那个房东对游小华师兄弟很好,师兄弟看到房东也种了田,一次房东去收割水稻,几个师兄弟就一起去帮他割稻子。游小华从小喜欢抓鱼和黄鳝,那天,他看到田里有黄鳝,就用手指一夹,结果不是黄鳝,而是一条毒蛇,游小华就这样被毒蛇咬伤了,一声凄惨的叫声打破了田野的寂静。

房东见游小华被毒蛇咬伤,面色惨白,他深知毒蛇的凶险,急忙把他放在三轮自行车上,一路飞驰把他送到村里郎中家里。郎中拿起刀片割开伤口,只见毒性已发作,肿到肩膀边上来了。郎中说:“再来晚一点,如果肿到脖子上来,人就完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游小华是个懂得感恩的人,许多年后,他还到上海找昔日的房东,结果没有找到,房东早已搬迁,地理位置变化太大了。

去上海时,游小华妈妈给他带了一双解放鞋。因为天天要走几十里路,很快那双解放鞋的鞋底就穿破了,脚底都磨出洞来了。他又不敢跟师傅说,后来脚跟磨出血了,每天还要出去卖椅子,只好忍着。三天之后,游小华在外面碰到同村的一个老乡,他也在上海做竹椅子卖,但他已经是师傅了,还带了徒弟。看到游小华鞋子残破不堪,于是给了游小华五块钱,让他去买一双鞋子穿,游小华非常感激他,至今也常提起这件事。

在上海这的这段经历,在游小华人生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他终生难忘。后来他得出一个结论:没有文化真可怕,没有文化就要吃苦头!

淬火成钢 诚信为本

1990年2月,游小华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军入伍。参军四年间,他的素养和品格得到提升。

读书的时候,游小华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书法。八十年代没有什么复印机,部队里的一些稿子都是政委叫他去写的,自然而然游小华和政委接触的机会比较多,政委总是关心他教育他,多次建议他去考军校,可是他才初中毕业,文化底子太薄弱。那时候,游小华才真正体会到文化的重要性,后悔自己读书太少,无法考上军校改变自己的命运。

游小华记得政委说过一句话:“只要你好好做人,努力做事,不管做什么都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你在社会上就有一席之地。”他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一直铭记在心里,激励自己成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92年游小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那一批兵中第一个入党的,他是农村出来的孩子,经历了上海学徒难忘的经历,部队训练难不到他,海训脱皮、烈日下烤,他都挺过来了。在部队时,他参加了一次技能比武,竟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了600元奖金和一床毛毯,这让游小华很是高兴了一段时间。

1993年12月游小华退伍了,后在老家与人合伙办了一家生物饲料厂,就是把牛骨头或猪骨加上其他原材料一起,粉化做饲料。当年大家都没有经济基础,游小华把家里准备给他结婚的两万块钱拿来投资,又在银行贷了十多万元款,建厂房、租场地、买锅炉等设备。

为了节约资金成本,游小华凡事亲力亲为。当时牛骨头和猪骨头都是从废品店里收购而来,废品收购店把牛骨头和猪骨头从各个饭店和屠夫手中收来用蛇皮袋装好,堆在屋外,在骄阳似火的盛夏,很快就发臭,味道特别难闻,连搬运工都请不到。无奈之下,游小华亲自做搬运工,一套部队的迷彩服因为搬骨头而磨烂了。

一次去黎川装骨头,那时从抚州去黎川还没有高速,走国道要从南丰拐弯才能到达。游小华在黎川收了几吨骨头后又分别在南丰、南城收了几吨骨头,正好满满一车,都是他一人搬上车的。

回来时路上下起鹅毛大雪,泥泞的道路到处坑坑洼洼,一不小心货车发生了侧翻,大半车的骨头都翻出车厢外。晚上10点的冬天,寒风刺骨。加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十多吨货只好游小华自己装,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5点才装完,他的一双解放鞋里面可以倒出汗水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两年间,游小华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商场如战场,智者抓住机会走向成功。1996年游小华才开始做工程。

他深知自己来自农村,没有社会背景,只能一点一滴把工程做好,树自己的品牌。不久,游小华的名气就逐渐在抚州扩大,二十多年的积累,才有今天的成就。

游小华称,有时看到自己做的工程心里有一种成就感。他的很多工程,都评为优质工程。他说:“品牌是做出来的,有品牌才有立足之地。”

游小华干事创业有激情,喜欢运动,因为从小在抚河边长大,还善于游泳、乐于交友,闲时喝喝茶、聊聊天。他从小练书法,喜欢欣赏艺术品,懂得享受生活。

激励后人 发扬光大

游小华介绍道,游国恩,1899年—1978年,字泽承,是江西临川湖南乡洪塘游家村人,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毕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对《楚辞》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享誉中外著名的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游国恩是洪塘游家村的骄傲,更是游家村一张闪亮的金字招牌。

游小华说,游国恩的父亲从事商业,收入所得仅足以维持普通水平的家庭生活。他的祖父是一位秀才,对古文研究很深,是游国恩的启蒙老师,他对孙子要求严格。正是由于游国恩在幼年刻苦攻读,全部读完旧式教育的必修课,根底深厚,直到晚年,举凡经、史、子类中的一些重要篇章仍可随口背诵,对其著作大有裨益。

游国恩的子女在北京,他还有很多学生在北京,游小华希望通过抚州市游国恩文化研究会这个平台来接触更多有识之士,共同把游国恩故居修复好,将其打造成一个人文景点或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纽带。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洪塘游家村具有地理优势,它处在灵谷峰的大门口,是去灵谷峰的必经之路,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这里人才辈出,前后出过7个进士,并且有2至3个进士是4代进士。村里面现在还保留有完好的明朝和清末古建筑二十多栋。

游小华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游家村可以走一条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这里有名人游国恩,有明清古建筑,有灵谷峰景区,有文化有景观,发展乡村旅游大有可为。而且,只有文化才能传承,才能起到教育子孙后代的作用。”

其实,游国恩文化研究会早于2017年8月就成立,现在会员共有近两百人,主要以抚州地区人士为主,包含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的教授、爱好诗词文学界的老师、学术界和书法界的老师等。研究会经常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座谈交流。

今年7月份,我国知名音乐人游俊与抚州市游国恩文化研究会、抚州市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了“游国恩杯原创音乐大赛”,旨在将游国恩文化发扬光大。

游小华介绍:“游国恩文化研究会创办之初,一些游氏爱心企业家慷慨解囊赞助了经费,游利平将一套位于市区中心位置的房子用做办公;游选党出资50万元将办公室进行了装修;游建新、游社发等人都是出钱出力,给与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游小华个人也经常自费到游国恩呆过的北京、云南、武汉、常德等地,收集有关于游国恩的资料。

据悉,前两年,游国恩北京大学的学生还特意找到洪塘游家村,了解游国恩的家族和个人生平的情况,他们在游国恩故居驻足凝思,追寻大师的足迹。他的学生对游国恩十分崇敬,再三叮嘱村民要保护好游国恩的故居。

为将游国恩的思想发扬光大,游小华四处奔走。他说:“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游国恩,让广大青少年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奋发向上努力钻研学术的精神,激励青少年更好地读书,成为国之栋梁,为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文/图 余文鑫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