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华:用生命架起后勤保障之桥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编辑:黄多亮 发布: 2021-10-25 15:02
朝鲜战场的硝烟早已消散,但记忆不会冲淡。刘振华对说:“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不会受欺负,烈士们的鲜血才不会白流,要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

刘振华_副本

抗美援朝老兵 刘振华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 抗美援朝已过去71年,老兵刘振华谈起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那些片断仍留在他记忆深处,一直挥之不去。

刘振华于1931年8月2日出生在江西金溪县琅璃乡常丰岭村,家中生活十分贫困,母亲做米团卖,哥哥为地主家放牛。5岁时,父母因为家中过于贫困,把刘振华卖到资溪县高田乡招田村一户农民做儿子,刘振华只读了2年书,长大后,他就经常跟长工们一起做米团,艰苦的生活铸造他一种吃苦耐劳的品格,14岁时,继父母及亲生父母相继去世,从此,刘振华失去依靠,在资溪县乡下种田谋生。

1949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来到资溪县,刘振华就参军入伍,进入“四野”部队,起初给部队指导团员当通讯员,后在资溪县大队高田区小队搞部队扩编工作,随后,组织上先后两次把刘振华送到抚州军分区教导队学习。后来刘振华调到江西省军区接兵团。

1952年8月,刘振华因为人忠实可靠,业务素质过硬,还有点文化,组织上把他调到北京军委总后勤部工作,此时,美国早己发动了侵朝战争,朝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刘振华主动放弃在北京军委总后勤部工作的机会,他写下入朝请战书,积极报名要求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此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

1952年10月,刘振华随着部队乘坐着军车,浩浩荡荡,昼夜兼程,奔赴抗美援朝第一线,当刘振华所在部队的车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国土时,他所在的车队沿途遭到了美国飞机低空轰炸,一阵阵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弹片横飞,硝烟弥漫。车上有一些新兵,他们根本就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心里有点不安,为了安抚战士的心情,带队的部队首长不时地向战士们高喊:“大家不要怕,不要跑!”在部队首长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刘振华所在的车队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终于安全到达志愿军总后勤部集中的驻地。

当时志愿军没有制空权,士兵挖坑道,志愿军后勤部集中驻地设在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地洞里,周围很隐藏,一般敌人的飞机也发现不了。地洞上面是高山,树木茂盛,部队的通讯器材设备也藏在地洞里,发报工作也在地洞里进行。部队战士住在朝鲜老百姓的房屋里,刘振华当时在志愿军总后勤部集中台担任管理排长(司务长,也叫事务长),其主要任务是负责200多名官兵生活伙食安排。

虽说这里是前线的“后”方,不要上前线打仗,表面上看起来很安全,但是手中有粮,心里才不慌。为了破坏志愿军的补给线,敌人就使用各种办法来封锁志愿军的物资运输,他们对志愿军的交通运输线盯得很紧,美军每天派出无数架飞机沿着公路低空侦察,一旦发现可疑目标,甚至是一条狗在路上走,他们也不肯放过,不是丢炸弹就是用机枪扫射,有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感觉。

在当时,一般情况下志愿军后勤部队对于敌机的轰炸,没有上级的命令,是不能进行反击的,因为一旦反击,后勤部队就会暴露目标,招致更多的敌机疯狂报复,“后”方实际上也成了战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牺牲,战火的硝烟中没有一处是安全的。

充足的物质是保证前线将士打胜仗的基础。那时,志愿军后勤部门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外出购买和装运蔬菜。当时志愿军部队规定,必须保障蔬菜供给,因为人缺乏蔬菜,就会得青光眼,这种病一到了晚上,患者便会两眼昏花,看不清东西。志愿军经常都是晚上出去打仗,视力不好肯定不能打胜仗,所以司务长的压力很大。

但是当时朝鲜已陷入战火之中,有的村庄已被炸成一片瓦砾,人民流离失所,也没有人去种菜。所以在朝鲜司务长根本买不到蔬菜,志愿军后勤部门只好返回祖国内地辽宁省丹东市购买蔬菜,买好菜还要送回朝鲜,从部队驻地至内地的丹东市有几百公里,驱车往返一趟需20多个小时,山路崎岖又不好走,白天天上有敌机低空盘旋,购买蔬菜的战士和运送蔬菜的战士的生命随时都有危险。

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完成后勤保障的任务,确保志愿军官兵经常吃到新鲜蔬菜,志愿军后勤部门坚持每星期出一至二趟车。为了避开敌人飞机的轰炸,后勤部门每次出发的时间都是选择在夜间进行,后勤部门战士凭借夜幕的掩护,关掉车灯,借着星光,小心翼翼地在山路上行驶,他们让敌机变成“瞎子”,等到了内地买好蔬菜后,后勤部门战士又等天黑下来再返回朝鲜志愿军驻地。

司务长刘振华曾多次带领炊事班的战士在敌机的眼皮底下奔波跋涉,一次次地把新鲜的蔬菜从内地运到志愿军部队的驻地。但敌人紧盯着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美军飞机实行24小时不间断地低空侦察,特别是在晚上的时候,敌机出动更加频繁,总后勤部其他机关的战友在运输蔬菜途中,曾遭到敌机的空袭,有的战友不幸遇难。有的道路被敌机炸出一个大坑,或路上的桥也炸坏了,由于是黑暗中行车,后勤部门还出现过一些翻车事故,而刘振华他们在一年多运输蔬菜过程中,由于驾驶员技术过硬,经验丰富,无一人伤亡,这不仅是一件幸运的事,也是和敌人斗智斗勇的结果。

1953年,刘振华奉命调到志愿军警卫团二营六连一排担任副排长,当时一排暂缺排长,实际上由刘振华主持一排工作。警卫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军事训练,开展政治学习,提高军事技术,确保部队警卫安全工作,那时,部队军事训练、政治学习抓得很紧,每次训练下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训练虽然艰苦,但刘振华他们通过不断学习,特别是战士们亲眼目睹敌机在朝鲜狂轰滥炸,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人人义愤填膺,个个都想学好军事技术,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消灭敌人,赶走美帝国主义。

于是,战士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训练热情高,劲头足,通过严格的训练,刘振华的军事技术队列、射击、投手榴弹等战术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时,刘振华又严格要求战士,注重提高整体军事技术水平,不让每个战士军事训练科目掉队。刘振华的具体工作方法是,平时多与班长沟通,对战士关心爱护,尤其是在军事训练中多做示范动作,言传身教。刘振华从不摆架子,耍态度,粗暴训人,因此他赢得战士们的理解和信任,全排战士团结一心,比学赶帮,军事技术成绩突出,全排多次在参加营、团军事比武活动中,取得好成绩,获得部队首长的好评。

1955年1月18日,刘振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家里,他拿出入党50周年的纪念章给记者看。熠熠生辉的纪念章展示他入党的光辉历程。

1952年10月入朝时,部队给刘振华赠送了一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抗美援朝纪念章”,1953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又给刘振华赠送了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至今这两枚纪念章刘振华仍然珍藏者。

1956年2月17日,刘振华复员回家,安排在金溪县合市镇人民政府工作,直到离休。

因受到战争的洗礼,刘振华的耳朵受到炮弹轰炸的影响,听力下降,但他的精神状态良好。

朝鲜战场的硝烟早已消散,但记忆不会冲淡。刘振华对说:“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不会受欺负,烈士们的鲜血才不会白流,要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