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视频(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 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农业的发展,虽然屡次遭遇失败,却从未想过退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毅然投身食用菌产业,从探索袋料香菇培育到攻克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难题,他推动了抚州宜黄县食用菌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带领当地菇农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他就是江西省劳动模范、抚州市宜黄县山边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熊辉。
梦想伊始前进不止
熊辉,1969年出生在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二都镇二都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出生时家庭条件不好,生活异常艰苦。好在他从小便帮着家里干农活,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熊辉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心中怀揣梦想,非常热爱学习。每当空闲时,他总会到大队部(村委会)去看看报纸、看看书籍。1988年,熊辉在江西日报上看到了一篇关于食用菌种植的文章,“我记得很清楚,是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黎塘镇食用菌种植厂关于食用菌种植的广告,当时看到这篇广告时,我的心非常激动,觉得自己应该往这方面走,于是找父母要了15块钱寄过去,后来他们就给了我一些凤尾菇、一些平菇和一些红平菇菌种。”熊辉激动地说道。
当时15块钱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可是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从此,他便开始了漫长的种菇事业。熊辉根据广西食用菌种植厂提供的方法,拉大棚、用稻草做菇床、用石灰消毒……“一百斤稻草可以产一百斤菇嘞,我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去卖。”
事与愿违,菇没有想象中的好卖,熊辉在第一年就亏钱了。也许是身边亲戚朋友的质疑,第二年他便没种菇了开始养鱼、养鸭、养鸡。那时候,熊辉在家养了两万只鸡。为了卖鸡,他一大早就推着独轮车赶去镇上集市卖鸡,那时候乡下的路没有现在平整、宽敞,因路途较远,到了集市,一大半的鸡都闷死了,只能低价售卖。熊辉养鸡的那两年亏了近两万元,养鸡的钱不是向亲戚朋友借的,就是找银行贷的,现在想起这段往事,熊辉依然潸然泪下。
熊辉有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屡屡受挫也没有想过回家去种田,他一直怀揣着目标,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
上世纪90年代初,经常有福建人来宜黄县种菇,熊辉又跟着种,靠着政府的扶贫资金,跟着福建人种香菇,种植香菇需要大量杂木、木屑。但因为设备不完善,销量上不去,他又亏了七千元,这笔欠款一直到2000年才还清。
生活眷顾奋斗之人
“虽然我失败了那么多次,亏了那么多钱,但是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我就是热爱这一行!”向来乐观的熊辉,并不认为失败就是失败,而是把失败看作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1994年,他所在的二都镇引进了茶树菇,熊辉自然是加入了种植茶树菇的队伍。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句话用来形容熊辉这种坚持不懈、不怕失败的精神最合适不过了。但是由于缺乏对茶树菇生长习性的了解,他种的菇丛没有长菇,当年他又亏损严重。熊辉是个爱专研的人,他疑惑为什么不长菇?查资料、问专家、绞尽脑汁想了各种办法,最后他发现问题在于水分不足,通过灌水、用营养液,终于长出了菇,熊辉这次终于免于亏本,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002年,熊辉在一位福建人的引导下,开始种植竹荪。“我记得那个福建人姓游,他对我很好,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原来,在那年夏天,游老板雇的驾驶员中暑严重昏迷过去了,当时情况十分紧急,熊辉是个热心肠,他用土办法——刮痧,救了那位驾驶员,游老板当场给了他一笔钱表示感谢,可是熊辉无论如何都不要,他认为这只是举手之劳,这位福建的游老板正是看中了他的质朴善良,便带着他一起种竹荪菇。
同年,因为操作不当,熊辉两个烤菇棚着火烧了,损失了七千多元。家里人见他什么都没有干好,又亏了很多钱,都对他感到失望。“这次又亏钱了,亲戚朋友都说我,但是我就是喜欢干这个,爱这一行。”即使失败了那么多次,熊辉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种菇事业。
熊辉这种不服输、不怕输的实干精神,感动了当地政府。2003年,当地政府便安排他当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经常派去外地考察学习种菇技术,以便以后带领村民一起种菇致富。在2004年,他到外地参加了学习培训,来年就在宜黄成立了食用菌开发基地,从此带领村民走上一条种菇致富路。
2005年,他与政府合作成立了宜黄县富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当时有不少农户加入,熊辉贴钱帮助农户种植,免费提供菌种、免费提供技术,“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想带老百姓一起致富。农民一点一滴的辛苦,我都体会过。如果现在我能带领他们种好香菇,让大家少受一点苦,也算是为家乡做一点事情。”
坚守本心共同致富
早在2010年,熊辉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区,这是对他多年来的努力做出的肯定。同年,他与东华理工大学的教授李荣同一起探讨研究食用菌种植,并与东华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实验室。2017年,在熊辉的带领下,合作社被江西省农业厅评为省级合作社。熊辉卸任村干部后,全身心地投入食用菌种植事业。
熊辉在2015年被评为抚州市劳动模范,2020年又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我评上劳模非常激动,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他的合作社有120多个社员,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属于分散型经营。熊辉一直致力于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活力,在他的带领下,现在,合作社的农户每年可以创收七万元。
“国家提倡共同富裕,总要有人带领,我们要带着农民一起富。他们富起来了,我们自己也就跟着富起来了。”2016年,熊辉出资成立了宜黄山边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使300余户农户直接受益,真正做到了共同致富。“搞农业就要接地气,所以取了’山边田’这个名字。”熊辉笑着介绍道。
熊辉在合作社还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亲自指导农户种植。他现在算得上是食用菌种植方面的专家,省里邀请他参与制定了江西省竹荪栽培技术章程,他还参与编撰了有关食用菌的培训资料。平时,熊辉经常与省农科院的专家交流学习。
以前,想种菇还要跑到外地学技术、买菌种,而现在,经常有外商来宜黄收购、学习观摩。熊辉的脚步不止于此,他的目标是打造属于宜黄自己的品牌。对于竹荪,他致力于挖掘竹荪的附加值,进行产品深加工,扩大产业链。熊辉计划在未来推出更多竹荪产品,比如竹荪月饼、竹荪面膜、竹荪饼干等等。
熊辉积极和菇农沟通,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遇到困难和问题,激发村民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把食用菌产业建设成二都镇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在制棒、点菌、养菌、出菇的一些关键时间节点上,熊辉和技术人员坚守一线是常态,想尽了千方百计,走遍了千家万户,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换来了食用菌产业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做了食用菌这一行,就像是上了‘贼船’,人一头扎进去,再难回头。”熊辉用亲身经历解释了这趟“贼船”之旅,虽一路艰辛,但乐此不疲。(余文鑫 方童)